這個月前1/3是小孩放寒假,再來是農曆過年,最後的1/3則是長假後的正常上班上課。

老三P這幾個月語言大爆發以及動作大爆發之後,跟兩個哥哥的距離又拉近了,能夠聽得懂人話,也不會假掰搗蛋因為知道會有危險,在照護上比較不用那麼的注重細節,有點翹腳捻鬍鬚的自在,最重要的是,老大D超級貼心,似乎重灌了一個系統,變得超級乖,也會主動幫忙照顧P,雖然老二N有時還是會盧,但帶著兩個哥哥在身邊幫忙,是很棒的小幫手,有種撥雲見青天的輕鬆感。

可以幫忙什麼?忙大掃除,忙整理家裡,忙平常不能作的麻煩事,有人幫忙看著P的話,就有好多事情可以一起作!

DSC00325.jpg

自從每週的「海洋會議」變成習慣後,兩個大的都會期待會議中宣布下週的行事曆以及發零用錢;尤其是過年的附近,哪一天要拜拜、哪一天要回娘家、哪一天要圍爐、那一天姑姑們回來家裡吃飯,哪一天要熬夜拜天公,每天都指著月曆興奮的研究,自從老大D知道守歲可以幫忙父母延壽的說法,一直想要守歲晚一點睡,連帶著老二N也跟著吵著要守歲,心裡聽到雖然開心,但還是告訴他們不一定要太晚睡,心意有就好。

對於中國傳統節日的觀點,我們希望讓小孩跟著習俗去走,不要太置身於事外。畢竟在人文生活中,文化是件影響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事,如果捨棄了祖先流傳下來的一些習俗,流傳許久的中國文化就不復存在,那麼生活上就容易變得像倉鼠一樣,不知方向,只知工作、只知吃飯、只知睡覺,沒有了風土民情,也讓自己的內心少了一些依戀。雖然古禮中有些繁文縟禮,我的選擇是是捨棄掉迷信的部份,保留感恩的情感,比方說,家裡的長輩視拜拜為大事,有幾天需要煮菜端上三樓神明廳拜拜給祖先吃,有兩天又需要半夜拜拜,這我都可以接受,也希望小孩去經驗,而不是全部廢止;但有些無由的堅持,比如說拜天公要用有尾巴的公雞拜拜,發霉的發糕要拿來吃,過年不能掃地,我就沒比較辦法接受。大體來說,原則是謝天,但是不求天,感恩老天爺過去一年的幫忙,謝謝祖先的庇佑,但不求老天爺一定要幫忙補運,一定要保佑讓財富全部降臨在我們的身上,畢竟,人助才能天助,天地不仁,以萬物芻狗,唯有自己先努力過,才有資格謝謝老天爺的幫忙。

老大D不只一次告訴我,以後他不想生小孩,因為他覺得顧小孩太辛苦了,七歲的小男生,怎麼會這麼多愁善感呢?

我告訴他,小孩很煩是沒錯,兩歲的小孩什麼都不懂,所以要一直教、一直罵,可是等到你現在七歲了,什麼都懂了,也不會很盧,可以當爸爸的小幫手,也可以跟爸爸、媽媽、弟弟作伴,整天聊發生的事,變乖了以後,爸爸覺得很幸福,如果三個小男生都長大後,都會像你這樣懂事,全家人的心能夠緊緊繫在一起,那會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事。

人生嘛!就是要在喜歡的環境生活,跟喜歡的人每天相處,作著喜歡的事,水乳交融、合樂融融,撐過前段艱苦的幾年,換來的是緊密的數十年,雖然現在台灣很多人選擇不生,生育率也是全世界最低,但我和老婆大人是偏向喜歡小孩那一側,所以我們還是覺得,有小孩陪伴,生活會比較圓滿,這也是當年我們一直努力求子,雖然歷經苦難的不孕症治療,堅持下來的原因之一。

放寒假的這段時間,帶著三小子出門,不論是認識、還是不認識,多會問:「這三個都是你的?」接下來的對話是略帶驚訝的說:「三個都是男的?」再來就有兩種常聽到的結尾:一是:「那要再拼一個女的喔!」,另一個是語重心長地說「那一定很辛苦。」後面這個答案,通常是有照顧過小男孩,才能這樣感概萬千的說出來。

三個小男生,要帶其實也不是那麼難,男生就是愛動、喜歡摸,給他們足夠的空間去放電,就比較沒力作怪。但要把男生教的好,我覺得就是難事了。自己是男生,這樣的童年矛盾我也經歷過,媽媽的角度通常是希望小孩能夠乖一點,最好是靜靜的拿一本書坐在旁邊慢慢看,然後體貼大人的想法,作出細心的回應,可男性荷爾蒙在體內的作怪,女生很難體會,手總是會想摸摸看、腳去踢一踢,我自己是告誡小孩我的容忍底限,畫出結界後,不要逾越的情況下隨便你玩。

現在的育兒資訊太多了,多到很難以適從,這個情況有點像是股市投資有許多的方法,有時候用均線很好用,可盤整期又變成KD很準確,大波段來臨時又以MACD最具參考性,如果全部兜在一起,那就變成父子騎驢,裡外不是人了。

我自己是把持住我認為重要的原則,其餘的部份就邊走邊看。

如果說我認為最重要的部份,就是把握黃金敏感期,讓該發展的部份有效率的刺激,尤其是三歲時大腦發育達六成,所以三歲前是最有效率的,平均是每年二成,再來是三歲到六歲,大腦會發育到八成,換算起來,每年是約百分之七,接下來的效率是越來越慢的推進,所以六歲看老,我以為是成立的。

從教法來說,主軸是以杜曼的體能計劃作主軸,佐以杜曼的發展進度表去觀察,另外,久保田競這位日本大腦權威所提的判斷方法,我覺得很有科學精神,因為近十年才可藉由腦部精密儀器可以作活體觀察,所以很多大腦的知識被推翻重建,所以杜曼、華德福、蒙特梭利這些流傳已久的育兒知識,原本是藉由觀察得到的歸納性教法,不見得可以撐得過現在科學證據的驗證,所以我只取其精神,但不照本宣科的去執行。會想早期教育,就是想要讓小孩在黃金發展的過程能夠聰明一點,而不用後天那麼辛苦的去陪讀,去追隨,刺激大腦的部份,主要的是以久保田競的「三歲前讓大腦更聰明」的四個原則去包裝我們的生活,這四個原則是:多嘗試解決複雜的事、訓練working memory、訓練no go、運用鏡像神經元。

四個原則

1.多嘗試解決複雜的事:

目前看起來,兩個哥哥都可以有耐性去研究比較複雜的東西,主要的方法是盡量讓他們無聊,無聊就會想要去找事情來作,摸著摸著就深入了,這點有點像是飢餓學習,葉丙成不太買玩具給小孩,小孩為了要跟同學一樣玩變型金鋼,就自己想辦法用樂高作出了玩具,也去作了樂器來練習音樂。鄉下本來就單純且無聊,只要不要去買太多的玩具,其實大自然的東西蠻夠他們玩的,這個部份也是比較偏向華德福讓七歲前是作夢的階段,不太強制在學習閱讀上,但家人會比較是教育上的阻力,單單是身邊的老婆大人,會因為看到小孩想玩,就隨便買個塑膠玩具滿足他們,下場就是玩具的壽命只有不到一天,就晾到旁邊去了。

倒是過年期間,兩個哥哥因為一直思考地殼、地函、地核的問題,最後決定,要去外婆家的菜園挖洞,挖破地殼看看地的中心到底有沒有那麼熱(兩兄弟好像是誤解地殼像蛋殼那麼薄),兩兄弟連續挖了幾天,每天花一兩個小時,挖到手痛腳痠,有一天很慎重的問我,「如果真的很燙,會不會把我們熔化?」,我說一千多度應該會吧!可是開始熱的時候,你們應該也會發現吧,這兩個小子連燒個金紙都要躲得遠遠的,還要用丟棒球的方式遠遠的丟金紙過去…

總之,過年用小鏟子、小湯匙就搞了很久,玩到全身髒兮兮,也會邊去翻地球小百科去思考,順便問一些天馬行空的問題。

最近老二N問一個很有深度,我覺得很難回答的大問題:「第一個人類沒有爸爸、媽媽,是怎麼來的?」解釋了很久,從大爆炸、單細胞、海洋生物、哺乳類動物等一直說到智人,也不曉得小孩聽不聽得懂,但總覺得四歲多的小孩能夠這樣深層的思考,我覺得很棒。

2.Working memory:

這個部份從小就有在訓練,上花蓮回來後,就會口述回憶今天去花蓮的路徑,說說學校的生活,以及用相簿去回想當時的情景,工作記憶是短期記憶的基礎,再轉變成長期記憶,只要平常有作回想,這點很容易在生活中施行,股市投資的學習過程,有一項很重要的課程叫作「覆盤」,回頭去檢視過去的每一根k線,如果回到當下,會有什麼樣的應對,當看過了幾萬根k線後,圖形右邊的走勢,就容易在腦海中自己推演出來。

工作記憶有一樣,當腦神經越磨越粗,自然強化了功能。

3.訓練no go:

看了很多篇關於資優兒的報告及統計,如果不去談特殊教育中所談及的先天資質特優,通常我們以為的資優大部份是指學優或是資優,也就是學校教育中的前幾名,雖然現在的父母都會說成績不重要,品格比較重要,不然就是說,成績不重要,童年快樂就好。但如果有方法,可以讓小孩可以上台大或是進入哈佛,應該很少父母會說,啍!我才不要給我小孩上台大呢!這種口是心非的矛盾,是因為沒有人有把握,有確認的路徑讓未來一定會有好的課業成績。

我算是蠻會考試,沒有補習應屆通過聯考上成大,當時班上不乏名校生,有一半是重考生,而我是鄉裡的第二位成大人,也自修考過了國家考試,對於學習我覺得還有些想法;在大學時期,觀察那些成績比較好的同學,並且在後天參酌了很多報告後,我發現如果要成為資優生有個要件是,那就是要能夠「自律」,能夠勉強自己去作「應該」作的事,而不是去作「喜歡」作的事。

網路上很多對於資優生家長的訪問及追蹤,小孩對於專長的領域都有莫名的固著性,願意深究及磨耗時間,只為找出心中的答案,也許耐性也是其中的一項,但能夠忍住環境中的誘惑及吸引,控制自己的慾望,沒有強大的自律能力是作不到的。

小孩的資優,有些是家長並不知道原理,莫名其教的引導出來,但現在更多的是,已經知道科學的方法並且可以針對特性去加強;比如說「刻意學習」的理論,已經證明,絕對音感,是可以藉由後天的訓練所形成,並不是我們過去以為的,要萬中選一的先天奇才才能作到。

保田久競發現,no go這個功能存在於大腦第八區,如果再加上第十區可以處理分支問題,這兩區就是人類與動物最大的區別,也是人類後來變成萬物之靈的主因之一,那麼我們知道大腦的演進如此,如果喚起原先的進化過程,那不就是可以讓大腦更聰明嗎?

no go的增強,可以藉由鼓勵的方式去強化,諸如比馬龍效應,或是月暈效應等,無不是心裡面的強化,三小子的生活中,no go 算是很嚴格埶行的一塊,雖然不知道未來三小子會不會是績優生,但有作,理應比沒作好,能夠忍住眼前的誘惑,不吃眼前的綿花糖,未來,才有可能在花花世界中,找到自己的真愛。

4.利用鏡像神經元:

三小子可能不知道,平常我給他們看的影片,或是平常會去看的表演,或是特別的運動比賽,都是刻意安排的。直接看高水準的動作,讓大腦跟著去運轉,就是一個無形的好學習。平常餵老三P喝奶時,我會看「民視體育新聞」,裡面會有頂尖運動選手的報導,「360行向前衝」中會有各行各業中傑出業者的作息及方式,雖然兩個小子以為是在偷看電視,其實是在學東西,帶他們去看縣級的擊拳比賽、排球比賽等,讓內心對特別的運動有完整的形象,老大D每天的功課中,有一項是用kinect練習「舞動全身」的跳舞,直到達到五顆滿星通過後再換下一首,利用時間的壓力及主機精準偵測動作下,學習動作的精準及幅度大小。總之,鏡像神經元在1995年被發現後,很多運動選手會利用回想或是想像去作練習,由大腦直接強化運動能力,這樣的方法簡單而有效率,「孟母三遷」應該是最早知道鏡像神經元有效的媽媽,現在的腦知識更充足了,對人生專長的培養,也更簡單了。

這篇記錄,寫了比較多的育兒細節,其中原因有二,一來是生活記錄已變成同一個循環再次播放,天底下無新鮮事,所以再寫也是這樣,也許不寫這個部份了,或是部落格也許就不寫了。二是雖然部落格很少人在看,不過,似乎有些人是認同我的育兒過程,每篇都會看,所以這篇細節放在文章後面,算是給這些朋友一些想法,雖然小孩還小,這些點滴的記錄也只是進行式,若要等到小孩功成名就,也要一二十年後,人生啊,那有那麼多的十年,我自己的設想是,也許小孩對唸書真的沒有興趣,我也會陪著幫他們找到天賦,有父母陪的小孩,成績總不會太差,品性也不會太壞,所以我也先預設立場,我的小孩應該也不會太差才是!

今年過年期間,翻閱過去的紀錄,進行過去一年的覆盤,除了自己的人生回顧,也去檢視對小孩的教育方式,教到第三個小孩,對於很多項目,都已經準備進入告別階段,也許是最後一個小小孩的心情,會特別的珍惜這段父子相依難得的時段;雖然今年花蓮發生大地震,很多跟過年有關的活動都不見了,如果撇除了吃吃喝喝、貼春聯、大掃除等,其實只像是放了一段很長的長假,但這幾年的辛勞似乎已經慢慢的減少,小孩都慢慢的懂事與貼心,自己也比較行有餘力的去享受這段過年的悠閒,期待未來的育兒之路能夠如預期中的舒坦,也希望小孩在沒有太多壓力的引導下,發揮最大的潛力,新的一年,新的開始,一起加油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電瓶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