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老大快六歲,老二三歲出頭,老三滿一歲。

時間過得很快,遙想六年前的這個時候,還在醫院陪著老婆奮戰,關在沒有窗戶、沒有電視的無聊安胎病房裡,長達83天的臥床安胎,每天都希望趕快天黑睡覺,醒來後,慶幸又幫小孩多爭取了一天,就這樣,兵慌馬亂,轉眼間,第一個小孩就要六歲了。

DSC06526.jpg

十五年前結婚,滿心期待著迎接我們自己的寶貝,沒想到,一等再等……

等了三、四年後,找婦產科檢查,得到的結果是夫妻倆都沒問題,接著就轉向人工受孕這個方向,最後不知不覺的,就走上了試管這條路。

十年前開始了試管療程,經歷了四次的失敗,心情從充滿期待慢慢的轉為低落,心裡也有了底案,也許,這一生,不會有自己的小孩了;不過,看著老婆很努力的每天運動,很配合的打了幾百次針,我怎麼忍心告訴她我的想法呢?每次老婆問我,我總是說:「再試試吧!也許下一次就成功了!機率不就是這樣~~~」這時候的心情是失落的,內心也默默的接受可能沒有小孩的事實。

七年前,第五次試管後,接到醫院電話通知,懷孕指數是正常的,而且可能是雙胞胎,老婆喜極而泣。後來在家連續的黃體素安胎油針,二天一次的週期,老婆每次打到都快哭出來,但她卻不知道,在背面找著屁股下針位置的我,眼眶也是含著淚水。之後安胎住院的83天,只能保住D一個小孩,那時候,我們已經覺得很感恩了,要好好的照顧他,得來不易啊!

六年前,第六次試管,還是失敗,這次,很心甘情願的接受了這個失敗,以我們的過去紀錄,失敗是理所當然的,況且老天爺已經給我們一個了,該知足了,也覺得這輩子只會有這一個小孩了!

四年前,在意料之外,自然懷了老二N,原本的規劃完全被打亂,本來的藍圖中,只有一個小孩,做了那麼多次的人工受孕,六次的試管,總共只成功一次,上場打擊率超級低,這次居然自己來了,想法開始轉變為,這一生會有兩個小孩,小孩有伴真好!

一年前,在不是危險期的安全日子,而且那個月只有一次的情況下,驗出了二條線,聽到時,瞬間臉上三條線,老婆則是高興得要命。我倒是覺得很緊張,兩個都覺得快搞不定了,再來一個還得了,與老婆討論後,以前辛苦求子之路走得那麼艱辛,就是為了要有小孩,怎麼可能現在有小孩自己來找我們,還不把他領回來,就這樣,我們的育兒計劃又被丟到腦後,老三,沒有計劃了,因為只能走一步算一步,而這輩子,應該就是這三個小孩了。

 

從完全沒有小孩的坦然面對,從期待到失望,從接受了沒有,再到驚喜,接著滿足,最後到心力交瘁,從一個,到兩個,最後來到三個,這十年,心情走了一趟髮夾彎,原來,育兒之路也是「十年磨一劍」啊!

 

三個小男孩,是個很可怕的育兒經驗,三隻同時一起出現,神經會瞬間被拉到緊繃,現在兩眼要緊盯著最小那隻,嘴巴要準備罵大的兩隻,還要用衝刺的準備姿勢,阻止肢體上的碰觸,這樣的日子,日復一日,每天都在筋疲力竭中擺盪,期待的就是快轉到天黑,趕快把他們推上床去睡覺,可以稍微喘息一下子,做一些自己的事。

 

彭菊仙家裡也是三個小男兒,她曾在受訪時說了一句話:「身邊的朋友,只要是有兩個男孩以上的,都覺得自己的教養失敗了。」這句話,讓很多也是帶小男孩的全職媽媽,心裡得到了救贖,BBH上面很多媽媽說,帶了小男孩,氣質要先收起來幾年,本以為是自己不會教,原來,育男育女真的大不同! 

 

全職媽媽帶三個小男孩,身邊有遇過一個實際的例子,網路上,除了彭菊仙,多數是一女一男,或是二女一男,沒有太多的經驗可以參考。

全職爸爸帶三個小男孩,除了我以外,從來沒遇過。

 

自第一胎開始全職帶小孩,從別人的不看好,到現在人家看到我帶著三個小男孩出門,都會說「你教的不錯!」,或是說「真不簡單!」這六年,我只有笑笑的看這些旁人閒語,一件事,重覆作了三次,越做越熟練是理所當然的吧!不過,不錯是真的不錯嗎?怎樣叫做不錯呢?是爸爸帶小孩這件事不簡單?還是帶三個小男孩是很不簡單的事呢?

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呢????????

DSC05115.jpg

第一個小孩即將滿六歲,也是六年前原本規劃中,要把育兒階段告一個階段的時刻,沒想到,後來接續來了老二、老三,現在還要再等老三五年,才還老身自由,想想,還真是有夠久的了。

這些日子的育兒經驗,從網路上對照著其他育兒網站、部落格,其他媽媽的紀錄,我發現,全職爸爸和全職媽媽的育兒觀不太一樣,也許是因為女生、男生,先天在心理面就不太一樣,而我又當過小男生,很多事情自己經歷過,在處理的邏輯上就會出現些微的差異。

 

記得一個畫面,大概是我大班時,媽媽帶著我們家四個小孩,回花蓮的娘家,逛到了當時最有名的洋房牌百貨,想要挑選我們四個小孩衣服,我則是在旁邊的雜貨店看玩具,緊盯著掛在門邊的小小古董步槍,價格是五十元,我一直希望媽媽買給我,媽媽說衣服很貴,不能再買槍了,不然買了槍,就不買衣服喔!我當然是說好,不要買衣服,只買槍,結果是被臭罵一頓。小小的心裡想,衣服家裡那麼多,穿起來差不多,這個步槍很特別,應該買槍比較好。

 

☛一般男生沒女生那麼喜歡裝扮,所以衣物、飾品類的東西,得到的回饋,會比想像的少很多。

 

當兵的時候,連長我們都叫他做「大仔」(台語),我們就像是在同一艘船上,而連長就是船老大,掌握著全船的方向,在外島,一切都是要互相幫忙,生活起居都被綁在一起,而老大的言行,就形成了全連的生活節奏。

而當我同時帶老大及老二兩個小男孩時,我發現,我的角色就有點像當兵時的大仔。

而到了同時帶三個小男孩時,我覺得我更像是大仔,要注意大家不要逾矩,也要一起歡樂,又要大家一起消耗精力,吃飯一起吃,玩球運動一起去,看書一起玩,躺在床上放空也是一起,一起坐在路邊發呆,簡單來說,就要變身一個大男孩去陪著他們,全身髒兮兮沒關係,玩到臉紅通通沒關係,危險的動作,在一定的範圍內,讓他們勇於嚐試,接受可能的後果,哪個小男生是不受傷的呢?

DSC02192.jpg

這段日子是很特別的人生經驗,同時帶三個小男孩,就像身上綁著炸彈一樣,隨著都有可能不小心炸傷自己,很消耗自己的腦力、精力,也很容易引火自焚,如果可以選,二男一女,或是二男,對我的育兒過程來說,應該會是比較行有餘力吧!

DSC05921.jpg

我的育兒觀,主要是以體能活動為主,輔以其他我認為該打基礎的項目。偏重以杜曼進度表加上丹佛兒童發展表為藍圖,加上自家的環境進行規劃;在孩子出生前,就先配合家裡環境把該有的紀律先計劃好。

DSC05893.jpg

生活上,我是採取規律作息,加上有固定作息節奏,嚴守生活規範的模式。

另外,在六歲前我有設定很多該有的目標,我會從小就慢慢的搭鷹架,然後慢慢的拆除,最後希望在d-day前完成目標,像雙手攀緣擺盪前進和會騎腳踏車就是我設定的主要項目。老大已經在四歲多完成,老二、老三則是會依循著一樣的軌跡學習,就目前看來,這些行為的學習都是可複製,而且教到第二胎後,心法就自己出現了。

1050110_德_西富國小擺盪.avi_20161026_003200.406.jpg

三個小孩中有兩個住過小兒ICU,小兒病房也是採取規律作息,基本的目標,就是讓小孩知道什時候大概要做什麼事,生理時鐘建立了,就比較容易安排作息,會飽、會餓、會累、會想睡,就會自然出現E.A.S.Y的生活模式!

把生活中的時間區塊像積木的切割開,最主要的部份先放進去,再來次要的,最後就會是緩衝時間,如果堆疊起來,發現很難擺放,就表示安排的太多,要放掉一點東西。我主要的有幾個部份:最重要的是戶外活動或是體能活動,再來就是看英文dvd或是認知的部份,其餘的部份,就會輪流去填補空檔,例如資源回收、購物、逛街、玩沙子、玩水等。

生活主軸如果沒有確立,就會覺得每件事都很重要而難以割捨。

 

家裡的環境因為有其他家人一起住,所以並沒有因小孩的出生特別去調整環境,反而是從出生後就規範小孩的行為,不讓他們去嚐試太突兀的行為,從三個小男孩的經驗看來,並沒有造成什麼影響,也沒有受過很大的傷,原因就是從小讓他們習慣這個世界的真實樣貌,這點跟蒙式會為小孩準備特有的東西有些差別,但在操作上,對於居家環境的探索並沒有造成太多的困擾,也因為大人的世界是多樣而充滿驚奇,對於小男生來說,每天都是新的冒險。

說是遵守紀律,倒也別想成是軍事化的一個口令一個動作,簡言之,是把生活中某些特定該遵守的規範嚴格執行,而其他的部份就容許他們去探索、嚐試。

DSC02615.jpg

我的基本家規是「有電的不能摸」、「會轉的不要去摸」、「不知道的不要去摸」、「不能碰的就絕對不能碰」、「看到長輩要打招呼」等,幾乎都是侷限在不能摸、不能碰,跟很多媽媽的規定不一樣 ,我家沒有特別去調整擺設,從第一胎到第三胎都一樣。

小孩適度的爬高、適度的嚐試、開啟小孩自己的抽屜,身體玩到髒,玩手電筒,這類我是允許的,大人的櫃子及整理箱等,在二歲前都不能碰。剛開始會在小椅子小跌倒、小高處跌倒,知道什麼是跌倒後,漸漸的,會去酙酌自己的能力,決定要去挑戰高的難度或是放棄危險動作。很多小孩會從窗戶掉下或是摔落陽台,就是因為過度保護不讓他們知道這類行為的危險性,所以不知嚴重性,我不是說從窗戶爬過去是可以的,而是指類似的動作,平常都沒有做過,不知道後果,當然不知道跌落的危險。

關於小孩的工具我們會另外準備,例如:剪刀、膠帶等,大人的剪刀他們不能碰,其實一起生活一段時間,他們就會知道大人禁止的東西,都是比較有危險性的,而不禁止的東西,就是可以自由研究的。

另一些按照時間開放的例子,在二歲前小孩不可自己進廚房,二歲後就開放告知大人後,自己進去拿水喝、拿東西。三歲時就可自由使用小孩剪刀,三歲前要在大人眼下及指導使用剪刀…

DSC04003.jpg

為了小孩,很多過去我不會去接觸的東西,我會盡量地去想去試,要給小孩做的,我會私下先操作一遍,演練看看可能的情形,小孩要吃的藥,我幾乎都會嚐過味道。我的角色,其實不太像父親,比較像是「教練」加上「朋友」,教練是教他們相關的技術,朋友則是把他們當成朋友,介紹我們的世界給他們認識。

DSC03001.jpg

多數的全職媽媽,會在小孩整天的時間,塞一些才藝在中間,把時間填滿,雙薪家庭的小孩,則會在安親班、才藝班中打轉,比較少數的,會像彭菊仙書裡寫的,適性去選擇小孩喜歡的項目。我以為,才藝是可以給,但要確實了解小孩的反應,淺嘗即止,不喜歡就不要強迫了,不是從小逼著學鋼琴,就會是第二個周杰倫。妳看,早期教育中逼小孩學鋼琴的有那麼多,真的成名的,有幾個呢!

 

我想談談自己小時候的經驗,再拉回主題:

媽媽在我國小中年級時,安排去上一個小學美術老師開的美術團體班,上了第一天,我就不想上了,告訴媽媽,媽媽就說了一番道理---老師很有名之類的,學畫圖很好等,恩威並施的只好再上幾個月,每次上課時,眼睛放空盯著老師,我就期待著下課,最後受不了,真的說不去了,媽媽還是一副很可惜的表情,說了可惜之類的大道理,在大人的眼中,我是個優秀的小孩,所以理應要多學一些,(題外話,很多家長可能不知道,數學要好,畫簡圖是個必要條件,所以通常數學要好,應該要學會用畫圖的方式去解釋數學),可是我就是不喜歡這個才藝,最終,學的那些東西,後來並沒有產生化學作用,暑假作業的美術類功課,還是交給媽媽負責,我依然,是等到開學前幾天才開始趕工我的作業。

小學高年級的導師,專長是鋼琴,理所當然的,班上多數成績好的學生,家長都會希望他們多學一點才藝,所以下課後要去老師家學鋼琴,從小五開始學到了小六,我彈的也不錯,家裡也為了小孩,添購了新的山葉鋼琴,當初是一筆大錢呢!每天就是放學後到老師家報到,然後在老師家寫功課順便排隊等待上鋼琴課,在小學畢業典禮的那一天,下午是我的鋼琴課,我告訴媽媽,『今天開始,我不學鋼琴了』,直接騎著腳踏車到學校去打籃球,老師還衝到學校去找我,問我為什麼不學了?怎麼可能小學畢業,就不學了?

只是沒興趣,不想學

才藝這個東西,是依附在有興趣上面,沒有了火苗,說再多都沒用的。

而現在,簡單的鋼琴還是會彈,也會自己看流行樂曲的譜亂彈一通,說會遺憾沒有繼續學嗎?並沒有,如果那段時間沒有學,也不會影響到我後來的人生。

父母總是想,老子花了錢讓你學東西,我辛苦的上班賺錢,就希望你能過好一點,你怎麼不識相?而小孩會有同理心嗎?至少小男孩是沒辬法想到那麼遠的層面。

有專家指出,小男孩的基因,比較像公猩猩,衝動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直接、活躍、幼稚。大人能做的就是陪著他、關心他、觀察他,讓他感受到妳是愛他,男生先天就是冒冒失失、不會拐彎去想事情,跟小男孩生氣很久,他還是不懂妳到底在生氣什麼。

另外,有一個說法是六歲前,男生的發展約慢女生一年,到了國小會慢慢的追上,最慢在國一時就會跟同年齡的女生差不多;我自己觀察自己的小孩也是差不多的結論,因此,最近老二剛戒完尿布,白天小睡及晚間睡眠的尿布還是持續包著,有同年齡的女孩早就戒完了,要強制N不包他也做得到,不過他的心裡面還是會有些擔心,因此,我們告訴他,等他覺得可以的時候,我們再穿內褲睡覺吧!最近的情況是,白天完全穿內褲,午睡則是偶爾會穿著內褲睡覺,偶爾會包著尿布睡覺,慢一點,沒關係!

 

另有一個說法是這樣子的,如果有個小男孩很乖巧、很守規矩,那妳要注意一下,這個家庭不是有家暴的傾向,就是小孩有壓抑情緒,強迫自己成熟的傾向。

 

我在家排行老三,上有二個姐姐,下有一個妹妹,除了我以外,家裡都是女生,所以很多事情,父母和姐妹都沒辦法同理心去想,在國小時,習慣了以後,就會變成比較封閉,現在很多家裡是獨生子,要更注意這種情形。

在學齡前,我盡量每天會安排一個小時以上的戶外時間,讓小孩放放電,順便以「教練」的身份,教導小孩該有的「生活技術」,例如:「吃飯技術」、「遊戲技術」、「穿衣服技術」、「唱歌技術」、「踢球技術」、「說話技術」、「寫字技術」……,生活就是多種技術的總合結果,技術熟練了,就可以選擇適合自己風格的生活。

 

記得有一次D放學後,老師說他不會盤腿坐,也不會拍球,全班只有幾個人不會,老師怕他肢體有問題(D的運動能力在班上算是數一數二的好),其實原因是我們在家從來沒有盤腿坐過,也禁止在室內拍球,沒練習過當然不會,於是我就幫他拆解動作,慢慢的從階段5自己做,再來階段4.5自己做,最後,終於會了。盤腿坐也只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學習。D在幼兒園有一次拍球練習,老師規定拍10下就可以過關,D一拍就是108下,老師嚇了一大跳。(題外話,老大上了幼兒園之後,我發覺跟我想的不一樣,我以為很多東西會在學校學到,而這些東西學校老師認為在家裡就該學會,反而在課堂上教了很多國小才該學的東西,是鄉下的幼兒園才這樣子嗎?)

 

搭配到學齡期以後,正式進入小學,要開始精進「讀書技術」及學習社會化,讀書技術是我比較擅長的部份,所以並不擔心上小學的課業學習,一般的全職媽媽會急於教導注音符號、英文字母等,搶在起跑點先出發,那些學校未來都會教的東西,先學並沒有太多的優勢,從很多的論文及統計資料中得知,沒有配合相對的成熟度,提前教注音對於後來的閱讀並沒效果,英文沒有足夠的母語支撐,最終還是會回歸到一般學校的進度,反而我會盡量的培養一些基礎能力,讓這些基礎能力未來能夠越磨越亮。

 

這些基礎能力,就是我們每天「偷時間」在做的事,只是要什麼樣的基礎能力,就看希望小孩未來往那些方向走。

 

遇到的困難:

小男生碰在一起就是一點小事就會變得很High,容易會有瘋狂的聲音、誇張的動作,小女孩也會有,但是女生通常講一次就夠了,男生則是要不斷的提醒,因此要有一個專屬的「禁止指令」。我的作法是,告訴他們當我數到3,就是我無法忍受的時候,請不要惹火我,通常在數到2時,就會全部閉嘴!處罰則是數數字兼罰站,很嚴重的事情會打手,會痛的打,讓他們知道,這是非常嚴重的事,例如:用手去摸電線,會先警告,再犯就罰站,再犯就是打手。其實只有老大比較可能被處罰很嚴重的事,因為不知道什麼是該做,什麼是不該做,老二看著老大的行為,也知道那些事情是不能做的,所以其實我的管教之路是越來越輕鬆。

另一個是要有「絕對禁止」的聲調或是動作,表示這時候要馬上停止動作。曾經聽過小男孩跑到懸崖邊,大人叫不回來,小孩還故作鬼臉的例子,若小孩不聽指令就會有跌落受傷的危險。或是有危險的人物靠近,請他馬上回來,小孩就必需馬上回到大人身邊,例如有些頑皮小孩會亂丟石頭之類的,一看就知道會發生事情,就得請他們馬上停止動作,離開那個區域,立刻回到大人身邊。

三個小男生,最難帶的階段都是六個月到一歲,也就是只會爬不會走的階段,到處摸,到處吃,到處敲,到處翻,講也沒有用,打也沒有用。

六個月之前,痛苦的是睡眠不足加上做不完的瑣事,勞力比較多,勞心比較少,找得到空檔休息的話,還不算很累。

次難的階段是一歲到一歲半,會走路後會到處探索,到了一歲半以後,人話漸漸聽得懂,就要讓他們知道底限在那裡,而且絕對不可逾越,而且絕對不能存在僥倖心理,一旦把範圍放開了,就很難再收緊。

2歲以後,開始會跟同伴一起玩,這時候,就是有兄弟的好處了,在這之前,一定要佈好局,讓兄弟間沒有比較的心節,也沒有競爭的壓力,而且要讓哥哥習慣照顧弟弟,到了2歲半,就會知道佈的局有沒有效果,比如平常請哥哥幫忙牽弟弟,請哥哥幫忙推弟弟的推車,請哥哥幫忙餵弟弟,然後一直「好棒喔!」「哇!真是好哥哥。」「我怎麼這麼幸福,有這麼乖的小孩。」…半玩半教的,很快就習慣。

DSC07187.jpg

雖然兩兄弟偶爾會吵鬧,但感情非常好,老大也從來沒有出手打過老二,即便是氣到受不了大哭,還是會忍耐,然後請大人來解決,這就是2歲前要養成的習慣,小孩越大會越難管,一旦沒有在早期養成[no go]的習慣,到了後來,就會不好矯正了。

現在大的這兩隻,感情好的很,放學後碰在一起就是誇張的玩樂時光。

DSC03546.jpg

 

另一個比較大的問題,就是家裡的長輩,年紀比較大,雖然可以稍微幫忙擋一下空檔去做事,但因為育兒理念的不同,時常會有帶三個小孩,等於是有四個小孩的疲憊感;有時阿媽會偷偷塞給小孩我們不給他們吃的色素糖果,或是可能是外面隨手拿回來的不知名食物,不然就是不在意危險性,男生,你也知道耳朵跟大腦似乎沒有連在一起,交待是一回事,實際又是另一回事,總之,長輩會有些影響帶小孩的行為,讓人必須時時注意,他們總是說以前就是這樣把小孩帶大的,我們這一代只會照著書去養,這樣心力交瘁的情況,會是很難想像的情況,提供給家裡有長輩,但也想要多生幾個小孩的一個參考;並不是有長輩在家,對於帶小孩就有幫助,如果妳自己有育兒計劃,但後援系統沒有辦法融合,要想辦法取得平衡點,否則,倒楣的是主要照顧者和小孩,以及跟家庭的融洽。

 

全職奶爸也是多項工作的總合,和全職媽媽相比,大概是多了「水電工」、「苦力」、「運動對手」這些需要勞力的工作,其他的「廚師」、「保母」、「醫師」、「老師」、「陪玩員」、「司機」、「玩具修理工」等需要兼任的項目都差不多,在家的工作就是全包了。

 

這段全職奶爸的日子相較於上班工作,我覺得最大的困難點在於兒童發展的不可確定性,人的狀況會有無限多種可能,不可能都事先考量過,只能見招拆招的一步一步來,尤其是有些問題是本來就沒有概念,必須在抽絲剝繭下找尋相對適合的方案,更何況有些是在多種因素交叉下所產生的結果,在沒有標準答案可供參考的情況下,情緒時常會被拉緊到緊繃狀態,因此,育兒我以為像是另一種修道之途,修養自己的內心,修養自己的情緒,也修養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,只是這條路看來幸福,實際走來卻是篳路藍縷。

 

最終我要說的是,六年的全職爸爸,得到的掌聲其實並不多,多數異樣的眼光及好奇心讓我並不自在,要放棄自己一段的黃金人生,並且少了一份經濟收入,在台灣並不是主流的態度,全職媽媽我想也好不到那去,不過,我們所圖的就是在小孩的童年,陪伴在他們的身邊,豐富他們的成長歷程,並且在情感存摺裡多存一點,會不會功成名就,會不會唸到博士博,我們根本沒辦法去控制。會做這樣的人生選擇,必然是經過一定程度的比較:自己帶的效用》保母(或是親人)的效用+上班收入,當然,這是全職派父母浪漫的想法,也不見得會獲得雙薪父母的認同。

 

人生本來就是這樣,沒有標準答案,只有相對性的選擇。

 

不過,有一個真實小故事,跟我的想法差不多,大抵也是類似選擇全職奶爸這條路的原因之一:

有位媽媽,在年幼時就把小孩交給保母,後來送到安親班…,一直想要辭了工作,照顧小孩,喊著喊著,當到了部門主管,時間更少了,總想,多賺一點錢,可以會讓小孩的日子過得更好。每天就只有在接送小孩的車上,跟小孩說上了話,到了晚上八點,小孩等著媽媽下班開車來接,小孩的中餐、晚餐、寫功課,都是在安親班度過,回家後就準備洗澡睡覺,父母幾乎跟小孩沒互動。有一天她突然辭職說要回家照顧小孩,同事都勸他,小孩都小學三年級了,而且還剩三年就可以退休了,這樣退休金就沒了,難得熬到了高階主管,要不要再等等。她是這樣說的,「送他下車時,看著他的背影,才突然發現他已經這麼高了?」趴在方向盤上痛哭時決定,孩子都等了我十年了,我不可以再讓她等下去!

 

原因之二,因為家裡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忙。

另外,我覺得六歲前的學前教育,非常~非常~非常重要,所以希望陪著他們走完前六年。

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,畢竟要當全職媽媽或是全職爸爸的,心裡通常是經過一番掙扎後所選擇的路。

 

全程參加小男孩們24小時的生活,有時會重新回憶起自己小時候的情景,算是重新走一次童年的回憶,也因為這樣,才有機會去醒思,更適合的介入時機,或是更適合的放手方式。

全職奶爸這份工作,讓我變得比較多愁善感,觀察也比較細微。每個小孩都是獨立的個體,不可通篇概論,但性別上的先天優劣,確實不可忽略太多,小男生和小女生真的不一樣,你去看市面上的育兒書作者就知道,多數是帶女孩的心得,另一個小觀點就是,書上說的,看看就好了,妳家的小男生跟她們家的小女生教法不可能一樣,參考作法,但是不必然比較結果。

 

每當我看著他們在身旁玩耍時,內心總是謝謝他們願意來當我的小孩,也希望我能記得我的初衷,六年後依然的熱愛這份工作,這份沒有收入、沒有掌聲的特別工作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電瓶老爸 的頭像
    電瓶老爸

    電瓶老爸

    電瓶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