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育兒的規劃上,我會在小孩六歲後慢慢放手,所以在六歲前盡量的安排想給他知道的,看到的、聽到的、摸到的世界,幫他把基本的五感及動作能力建立起來,並且讓他有足夠的素材去作延伸視野,六歲後就開始適性的微調放鬆,漸漸放手;不過,為了怕這樣的浪漫想法影響了小孩的黃金時間,對於老大D,還是等到八歲才慢慢的放手,這樣的模式,到了老二N,應該會持續到七歲,老三P最幸福,因為知道育兒之路該怎麼走,哥哥也都長大,所以陪他的時間會最多,但應該也是六歲後就會慢慢來了。
關於育兒觀的部份,有觀察到身邊幾個印象比較深刻的例子,有些父母選擇不同於主流教育的路(如自小在家全美語對話就讀一般國小、從華德福學校再轉到一般國小…),我身邊觀察到的這幾個父母,有幾個共通點,其中因父母主觀的選擇讓小孩可以走的路縮減的狹窄,以致錯失了其他項目上的黃金期,我想會有這樣的結果,除了國家對於幼兒教育並不夠重視外,父母本身對於教育的想法也過於主觀,想把本身的想法「實驗」到小孩的身上,雖然目前他們的小孩表現有已有某些層面的缺乏(這是以我觀察到的角度來說,他們的父母並不認為他們走偏了道路),也許年紀還小可能還沒辦法代表出社會的人生,但以56up的結果論來說,大概到了teenage,往多人格特質就定型了,所以像我們這樣的平凡家庭,要產生逆襲還真的是不容易!讓我想到林書豪,雖然很喜歡打籃球,也想朝著職業運動作為生涯規劃,但他的家庭堅持他一定也得把書唸到一定程度,不讓他只專攻籃球,以免運動這條路走不順,還有退路。鈴木一朗也是一樣,雖然父親從小風雨無阻的每天帶著他去練習場打球,但學校課業一直沒有放鬆,成績也很好,雖然一朗最後在棒球界成功了,但如果當年棒球路斷了,還是有一定的基礎讓他可以在這個世界生存下來。
身處在原住民為多數的鄉鎮,很多小孩在國小接觸棒球後,就放棄了學業,懷抱著職業棒球的夢想,雖然電視上很多職棒明星有些就是本鄉的鄉親,但聽到更多的是無法進入職業殿堂之後,因為沒有一技之長,只能去打雜工或是作點工,感嘆沒有多唸一點書。
簡單來說,小孩就是原生家庭的縮影,無論性格、行為、知識、視野…身為父母的我們,不可不去審思自己身上的這面鏡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