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杜曼的學說中,雖然比較有名的是閃卡,但以我自己操作過閃卡、數學、體能的經驗來說,我個人則是比較偏好杜曼的體能計劃。

體能計劃中按照年齡的不同,有各自適合的器材,但如果讓我去推薦最有效率,也最值得投資的部份,我會推薦「爬行道」。

DSC05242.jpg

所以下面的文章,會以爬行道為主,如果你對杜曼的其他項目有興趣,可以告訴我,如果我有操作過,可以分享我的心得及想法。

⓪以下會先提到關於杜曼爬行道,沒興趣者可以往下跳到心得⓪

小孩的發育,最令人驚奇的階段,是從出生後的第一年,尤其是第一個月到一歲會放開手走路,這段時間雖然只有一年,相對於後來的發展,是一輩子最有效率的一年,簡直可以說是爆炸性的發展。

過了六歲後,大腦的發育達到八成,學習曲線的斜率會開始變緩。

六歲前,那種每天都有變化的期待,期待著今天又有什麼新花樣,是新手父母最欣慰的時刻。

當初在第一胎時,準備了杜曼爬行道,純粹就是實驗的性質。因為週遭並沒有實行早期教育的親友,網路上能夠找到可以觀摩的對象也不多,所以一切都是邊走邊看。

在製作爬行道時,我一直在想,這樣的簡單的方式,就只是一個舖上沙發皮的小箱子,真的能讓小孩發展爬行的時間變早,而且爬行的更有效率嗎?

DSC00008.jpg

施行十年後的結論是肯定的,但是,這個項目很特別,即便小孩的表現很好,我還是沒辦法去向人推薦「爬行道」,主要還是使用時間極短,加上風土民情認為對於小小孩不要介入太多,台灣對於早期教育有對智育的嚴重偏好。

當初作好爬行道,知道的人,冷言冷語均多,雖然沒明說,眼神中多半是透露著,「啍!騙人沒顧過小孩,老娘哄過的小孩,比你這個新手還多!」「不要照書養啦!」

連最支持我的老婆大人,其實也是半信半疑,不過她知道我是實事求事的人,不會無的放矢,迷迷糊糊的照著我交待的菜單去按表操課。

經過了半年,老大D從住保溫箱那個令人擔心的早產兒,變成爬行飛快的勁量小子,我才覺得驚訝。

參加爬行比賽、搬尿布比賽,是想去看跟同年齡的小孩,能力的差距有多少;結果是,除了第一次六個月的爬行比賽外,其餘的每場都能拿到比賽的前三名。

DSC07028.jpg

爬行道的效果是肯定的。

但是,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?

有沒有可以移轉的know how呢?

是我一直想要了解,也希望能夠將這個經驗複製到其他的育兒方式。

先統整一下爬行道是什麼

爬行道是一個由木板釘成的凹字型長道,寬約40-50公分,木板上放層緩衝墊,再上舖沙發皮,固定沙發皮緊繃後,就變成爬行道。

PICT0102.jpg

可以從出生的那天就開始,把他當成嬰兒床,把小孩放在上面睡覺,事實上,非睡嬰兒床的白天時間,我們也是將小孩放在爬行道上面,三個小孩都一樣。

DSC03543.jpg

清醒的時候,將小孩放在爬行道上,小孩會在上面蠕行,並且試圖把自己撐起來,真的可以撐起來大概是二個月後,這時候的蠕行就已經有一定的效果。

PICT0638.jpg

從每天的推進十公分開始,慢慢的會拉長距離,到後來爬完180公分的爬行道,只要幾秒,這些變化,是在出生後不到六個月的時間。

DSC03386.jpg

真的會爬行後,小孩會對爬行道還是保有高度的樂趣,所以累積的使用時間,約九個月到一年。

我的三個小孩都是在一歲一個月會放手走路,所以爬行道並沒有辦法提早放手走路,但中間的累積爬行時間,都有爬滿六個月。

得到的結論有專文:早爬行不見得早放手走路---從杜曼爬行道觀察

所以爬行道對我最重要的是「爬滿六個月」這個目的,過程中我們沒有用外力去介入,也沒有去強迫小孩爬,單純的就是把小孩放在爬行道上面而已,他就會因為爬行道的設計,自己發展出來他的肢體動作,而且發展的很好,材料錢只有一千多元,很划算。

接下來,要討論爬行道的特點:

一、適度的寬度:

夠寬的寬度,讓小孩能夠不受拘束的讓他在上面移動,但稍微有限制的窄度,讓手腳可以頂到旁邊,所以不會有一般小孩子放在地上,或是放在床上,會原地亂轉,浪費了學習的時間。

二、表層柔軟、溫暖:

爬行道上面有一層緩衝墊,再加上一層人工皮,所以沒有直接爬地板的冰冷,但也沒有因為舖上大毛巾會因磨擦力過大,造成無法前進。小孩在上面很舒服。

三、側板有防風的功能:

側板可以輔助調整爬行的方向,但適度的高度,則是讓小孩不會直接吹到風。小孩也不容易被異物影響或是被大人所踢到。

四、皮革磨擦力不大,適合爬行

在克服爬行的第一步,在於爬行力道要大於磨擦力,爬行道在這個部面,有很大的優勢,一般家庭的爬行環境,對於小小孩不是很友善,磨擦力過大的情況下,小小孩沒有成就感,當然發展爬行的這個項目,就會慢了許多。

五、不易髒污

沙發皮上不易有髒污,清理也方便。

六、便於移動

因為非固定在地上,所以可以搬移,所以可以長時間的因為環境的變換位置而持續使用。

要做的事,就只有一件,讓小孩在爬行道上面。

七、增加手部的刺激

爬行的時候,要注意衣著上的問題,通常是輕便的服裝,以及沒有多餘的累贅,爬行道上面光滑,所以不會有其他的負擔。

相反的,因為長期的用手去協助爬行,且能夠增加手部的刺激,對於未來手指的運動及感官刺激都很有幫助。

缺點的話

一、製作稍嫌麻煩

我是自製的,台灣的坊間沒看到類似的產品,外國倒是有在賣,所以要製作的話,可能要找傢俱行或是木工去訂作,成本會稍高。

二、使用時間偏短

上面說過了,這個器材要在出生時就準備好,使用時間不到一年,後來就要汰換,這也是很多人雖然知道這個產品,卻裹足不前的主要原因。

三、佔據空間

就是多了一件大型傢俱,對寸土寸金的房子,是個很重大的決定

====以下是心得====

先想到的是,如果沒有爬行道的話,那麼學習爬行的軌跡,就跟大部份的人一樣,讓他自然而然的發展出爬行的姿勢及力量。

1.為什麼爬行道能夠讓小孩比較快發展出完整的爬行動作呢?

因為爬行道寬度的限度,讓小孩在練習爬行時,只需要專注在往前的這個動作,如果沒有旁邊的側板,有可能會產生原地旋轉,或是偏向一邊的走法。

另一個原因是材質,表面皮革的磨擦力較一般的環境較小,所以小孩很容易克服,因而會比較有成就感。

長時間在爬行道上,只要小孩願意,就可以專注去鑽研爬行的這個動作,而不必是有時間表,時間到,才從嬰兒床上抱下,到地面去練習爬行。

2.早爬行有什麼好處

對我來說,我當初的假設是,一歲前的發展是爆炸型的噴出,效率極佳,所以能夠在一歲前先完成一些進度,勢必就會讓後面的進度也推進的更好。

所以,我設定的期待是,至少要爬滿六個月,也盡早學會爬行,這樣,就能享受多爬行的好處。

後來,小孩的肢體表現確實都很好,學習的狀況也都名列前矛,符合當初對他們的期待。

爬行是小孩全身性的運動,也是人類從爬行動物轉化為靈長類中演進的過程,我相信基因裡一定有些老祖宗們經歷過的事情,藏在爬行的過程中;當年,動物經歷了千萬年的演進,才從四隻腳運動,變成兩腳站立,雙手可以運用手指,我希望他們能夠在大腦封閉前,利用本能去探索自己的身體,進而激發出原本基因中的本能。

3.對應到其他的學習,有什麼值得借鏡的部份

這個部份,有很多可說的。

一、必須作的,就該去作

有些事情因為成本、時間的問題,會造成考量上的困難,因為爬行道對後來的成長影響很大,所以老二、老三都是沒有懸念的使用。

對應到其他我覺得應該學的部份,如魔術方塊、心智圖、體操等,我都會盡早的讓他們去接觸,未來用不用得到,不知道,但有沒有作對他們的影響很大,我情願在早期比較有效果的時候去導入,而不在頭腦發展到後段時才去切入。

二、寧願作些微的限制,不作全然的開放

在化學有個名詞是「熵」,講白話,就是說從緊密的環境釋放後,分子間的碰撞結果是不可逆的,如果以放任性的態度去讓小孩生長,最後的結果是不可預期,當然會有好的,也會有壞的,不論如何,時間不可重來。

有些教育學派崇尚自然,講究自然發展,像我住在花蓮的鄉下,在某些生長條件,其實是很符合這些自然派的作法,但最後會造成偏鄉上學力的喪失,也是我觀察到不爭的事實。

古語有云:心似平原走馬,易放難收。說明全然的放任之後,很難去回到最原始的規律。

我家算是半開放式的教育,但對於該守的界限,卻規範的很嚴謹,嚴格來說,就是在某個範圍內,你是可以自由去操作,但,不可以逾越限制的規定。

比方來說,客廳裡可以自由的玩,玩積木、玩火車、玩紙飛機,但是,在丟紙飛機時,三個小孩都要在同一邊,以免發生丟到眼睛,或是身體受傷的情事。

比方說,老大D練習倒立時,其他的小孩絕對禁止去碰到老大D的身體。

比方說,有人也要玩時,溜滑梯不可以逆著爬上去。

去大賣場時,可以到處亂晃,但不可以看不到我們,看不到我們,也就是我們大人也看不到他們。

總之,對於每件事,其實都有利有弊,我會在條件允許下,讓他們作最大嘗試,但會把中間會遭遇到的危險及困難都先作好限制。

最大的例子,是每天小孩可以自由看書、自由去用電視看DVD。

看書的來源,不是學校、就是圖書館,不然就是家裡本來就有的,我們有先篩選過內容。

DVD雖可以自由的放映,但內容其實都是我們挑過的,都有些意義在。

這樣子,給小孩很大的自由,他們覺得很高興,我們大人也樂得清閒,但因為他們的活動,都有在一定的範圍內,也不用太擔心出大麻煩。

這樣的育兒方式,會變得比較簡單。

有條件的限制.BMP

作有條件的限制

小孩在進入國中之前,讓小孩很自由的接觸這個世界,但又因為我們有作先期的設定及篩選,作有條件的限制,所以也沒有到達完全的絕對自由,而是在足夠的大空間中自由的活動,也能在活動的敏感期中,漸漸地發展出應有的表現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杜曼 閃卡 爬行道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電瓶老爸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